浙江来料加工花开汶川:从“在家待业”到“朝九晚五”

博融之坚 2022-09-26 8.98 W阅读

  中新社杭州9月12日电 (钱晨菲)2019年,在浙江省的对口支援下,来料加工总部车间落地四川阿坝州汶川县。从“在家待业”“在家务农”到“朝九晚五”,来料加工车间不仅为汶川民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子,也架起了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的友谊之桥。

  这一就业方式在汶川的兴起,与来料加工总部车间总负责人杨梅的努力密不可分。“2018年,我作为汶川县代表赴浙江金华考察学习,发现了当地有招募来料加工项目的意向。来料加工门槛低、工作地点灵活,可以照顾到农村妇女和残疾人群体。”

  杨梅介绍,起初由于各村之间的交通问题,来料加工需要通过“上门送原料、再上门取成品”的方式开展。随着项目逐步普及,汶川全县乡镇和村寨建成37个来料加工分车间,吸纳就业困难人员200余人,覆盖民众超1500人,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人民币,下同)。

  这两年,疫情让汶川农民就业增收困难加大。来料加工承担起为藏羌等少数民族民众增收“保驾护航”的使命。

  “之前我在离家比较远的地方从事旅游行业,因为疫情影响,我回到了家门口的来料加工车间工作,上个月我就挣了4000多元,收入有保障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汶川县七盘沟村村民蒲应娟说。

  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汶川的来料加工产业也曾遇到原料供应不足、产品合格率不高等“成长烦恼”。

  作为汶川的结对县,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把保障原料供应放在首位,对接企业继续加大无痕短裤、内衣等原料供应,并立足湖州这一中国最大的童装市场寻找加工来料,为汶川争取到了每年10万件儿童罩衣原料加工、18万件外贸童装加工以及户外帐篷等业务。

  此外,为提升工人业务技能,提高产品质量,长兴县连续两年组织汶川的车间业务骨干赴浙江服装生产企业跟岗培训,还派出技术人员主动上门提供技能培训和业务指导。培训后,加工产品合格率从之前的45%提升至98%以上。

浙江来料加工花开汶川:从“在家待业”到“朝九晚五”

  从“被动输血”到“自主造血”,汶川亦在积极求变。长兴县对口援建干部、汶川县委常委、副县长李永新介绍,汶川县抓住长兴县对口支援契机,发挥劳动力密集优势全力承接浙江来料加工项目,从原料供给、技能提升、数字转型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打出组合拳,推动来料加工产业发展逆势上扬。

  当地将藏羌元素融入产品中,设计研发出围腰、衬衫等品类的新产品,注册了“阿浙秀”“秀禹义”两个商标,引导车间自主接单5万件日本短裤订单进入生产,迈出“来料加工”向“来单加工”转型第一步。

  仅今年上半年,汶川县来料加工量达到203.8万件,达到2021年全年加工总量的96.5%。充足的来料原料不仅满足了汶川加工需求,还走出汶川,向壤塘县、理县等周边县市推广。壤塘县、理县等3个新拓展的来料加工车间新增从业人数134人。其中壤塘县来料加工车间成立仅一个月就生产无痕短裤2000件、童装3000件。(完)

【编辑:宋宇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