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专访亿华通:氢能产业整体还很弱小 张北项目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

博融之坚 2024-02-17 1.49 W阅读



  本报记者李贝贝见习记者李未来北京报道

  从成立之初,亿华通便从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业务,布局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热电联供、制氢设备等领域,在氢燃料电池环境适应性、质量功率密度、高温电堆等方面有一定技术积累。然而氢能消纳、绿氢成本等问题依然困扰行业,盈利也是一大难题,亿华通已多年未盈利,2023年净利润预计亏损2.1-2.9亿元。

  那么,氢能发展的困境如何破解?氢能企业如何扭亏为盈?亿华通有什么规划布局?近日《华夏时报》记者对亿华通进行了采访,以下是全部内容:

  《华夏时报》记者:亿华通是国内较早布局氢能的企业,11年来公司积累了哪些核心技术?

  亿华通: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环境适应性强,特别是低温环境,亿华通实现了重大突破:量产的燃料电池系统实现了-30℃低温冷启动(极限是可以实现了零下40度,124秒(启动),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最好的一个结果),并在牙克石极寒环境完成了实车验证,在张家口开展了国际首个高寒地区长周期(两年)示范运营项目,系统性能得到充分验证。

  公司发布240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G20+),是当时全球首款200+kW单系统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质量功率密度达到820w/kg。公司系列产品功率覆盖30-240kW,可满足城市团体、物流车、旅游大巴、牵引车、自卸车等多样化动力需求,可实现不同道路应用场景全覆盖。

  公司构建了面向机-电-气-热-化学耦合系统的耐久性优化架构,采取50+项耐久性优化措施,全面补齐寿命短板。公司全系新产品采用引射方案,完全替代循环泵,单台成本降低超过2万元。

  高温电堆是燃料电池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亿华通积极布局高温电堆研发,联合聚通科技、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大量前瞻性的技术探索与研究。研发团队从膜电极、密封材料等关键零部件、材料革新着手,先后攻克高温电堆面临的高温低湿及高压环境运行风险等技术难题,成功开发了首款高温电堆,并在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高温性能检测,检测数据显示该高温电堆具有较高的输出性能。

  《华夏时报》记者:盈利是氢能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如何扭转这种局面?

  亿华通:氢能产业作为“前瞻谋划的未来产业”,当前整体还很弱小,正在探索中前进,现阶段仍属于培育期,产业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氢气价格高、氢能设施亟待完善(包括加氢站、制氢厂、输氢管线等)、示范规模及范围小等问题。

  对于行业难题亿华通的惯用处理方式是迎难而上,在氢能产业链上,前期推广过程中,对于氢气价格过高并严重掣肘产业发展的问题,公司启动了张家口、新疆等风光氢储综合一体化项目,通过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降低绿氢生产成本,进而拓展氢能更多场景应用。

  以亿华通张北风氢一体化项目为例,该项目规划建设200MW风电,全国首次通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与碱性电解水制氢(ALK)方式混联制氢方式,每小时能够生产氢气2.4万标方,并配套氢储能系统,是河北首个大规模风氢融合项目和首个大规模氢储能项目。经过初步测算,项目达产后,绿电制氢成本有望降至18元/kg以内,可有效降低绿氢供应成本,为产业构建了可持续、可复制的经济发展模式。

  当然,这些也都是亿华通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氢能行业的发展,还是需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共同发力,实现行业的快速发展。

  《华夏时报》记者:美锦能源与亿华通都是国内进军氢能的先行者,记者了解到,美锦能源是亿华通重要客户之一,双方的合作内容是什么?

  亿华通:一方面亿华通是飞驰汽车的燃料电池发动机供应商,另一方面,双方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化应用。2023年11月,张家口市氢能产业跨越发展启动仪式上,亿华通与美锦能源等多家企业共同发起成立联合体,助力张家口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

  《华夏时报》记者:目前氢能发展受到制氢储运成本高、电池电堆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对于氢能未来发展,公司认为应该从哪方面突破?

  亿华通:对行业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鼓励开展可再生能源离网制氢,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的同时有效降低绿氢成本;科学并适当超前布局加氢站、输氢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进各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继续扩大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数量、加快氢能高速公路示范,扩展应用场景及规模,以示范运行提质降本;适当增加政策支持力度、缩短政策兑现周期,缓解产业链企业资金压力;推动氢储能、氢发电规模示范,实现绿氢多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