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声纹识别”等技术 北京野保体系越来越智慧

博融之坚 2024-03-05 8.88 W阅读

  来源标题:应用“声纹识别”“卫星追踪”等技术 北京野保体系越来越智慧

  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市园林绿化局举办了主题为“构建野生动植物智慧保护体系”的宣传活动,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字科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创新。

  AI监测设备投用

  活动现场,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23年底启用的AI“鸟口调查员”――智慧鸟类监测系统受到关注。它可以捕捉鸟类的叫声和视频,并进行智能分析,能准确判断出鸟的种类。今后,这类智慧监测设备将为本市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更详细的数据支撑。

  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不断推进,北京的生物多样性水平不断提升。据统计,全市已记录野生动植物2600多种,包括陆生脊椎动物608种,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8种;维管束植物208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种。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和湿地保护处三级调研员纪建伟介绍,北京在全市推广“声纹识别”智慧监测系统、“卫星跟踪器”智能追踪系统和物种识别技术等,有效提高了野生动植物监测精度和效率。

  目前,北京已建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90处,其中南海子麋鹿苑、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监测站,已经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设备,未来还将建设更多智慧监测示范点。

  去年建保育小区125处

  近年来,全市先后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分布相对广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全市湿地总面积已达6.09万公顷,为北京近50%的植物种类和76%的野生动物种类提供了生长栖息环境。全市还结合绿化造林工程积极营造生物多样性设施,2023年共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125处,营造绿隔郊野公园自然带20处,促进人工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补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

  同时,野生动物救护体系持续完善,本市在12个区设立了15个野生动物临时收容救护站。

  跨部门跨区联合执法

  近年来,北京市相继发布了《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等系列文件,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其中,《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明确,要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的协同、指导和监督,精准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应用“声纹识别”等技术 北京野保体系越来越智慧

  该机制发布两年多以来,市园林绿化局协同各成员单位开展了多轮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行动。仅2023年,就组织开展市级联合执法检查36次、督导各区开展执法检查112次,清整“自发市场”6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