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大限将至!“手工补息”自查提速,银行揽储如何良性竞争?
讨客户欢心送礼给好处,为了完成指标铤而走险买存款……近日,一部热播剧《城中之城》中揽储的情节引发热议,高息揽储乱象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近年来,为防范高息揽储,避免商业银行无序竞争,多项整改要求陆续下发,最新的一则事关“手工补息”。4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多方采访后了解到,自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以下简称《倡议》)要求月末前完成整改后,有多家银行加速行动,部分银行明确,对所有存款(存量、增量)停止手工补息或变相高息;部分银行承诺将在涉嫌手工补息或变相高息的某些产品发行期满后,停止此类行为。
自查整改提速
一天,陶无忌正在发愁怎么让自己的揽储任务达标,这时经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找有钱的朋友买存款,冲时点之前存进来,时点考核完三天内划走,按更高利率给客户计息……这是最近的热播剧《城中之城》中的一段场景,展现出银行业内暗流涌动的一面――高息揽储。
在月末、季末、年末冲时点考核重压的背景下,银行通过贷款中介、买存款、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储的情况已屡见不鲜,虽然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帮助金融机构迅速扩大存款规模,但从长远看,它对金融系统存在诸多危害。
为了严打这一行为,《倡议》要求银行于2024年4月底前完成整改,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客户承诺或支付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的补息。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
如今,距离整改大限已不足半月。4月18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多位银行人士了解到,各家银行对手工补息的自查整改力度持续提速。一位银行人士透露称,从目前获取的信息来看,部分银行已经明确响应倡议号召,对所有存款(存量、增量)停止手工补息或变相高息;也有部分银行承诺将不再办理增量存款的手工补息或变相高息。
“响应政策号召,部分银行承诺将在涉嫌手工补息或变相高息的某些产品发行期满后,停止此类行为。”上述银行人士说道。
手工补息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系统故障、人为错误、特殊政策调整等)导致利息未能按照预定规则自动计算并入账时,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进行利息的计算、核对及补发的过程。但从现实层面来看,部分银行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上限,承诺并支付高息,大幅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果,严重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倡议》指出,手工补息是对业务操作失误的勘误环节,不应异化为绕开内部定价授权、实施变相利率补贴的违规行为。多位银行人士透露称,“目前已按照《倡议》要求自查整改,手工补息涉及的对公客户较多,普通储户较少”。
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表示,企业客户的存款规模通常比较大,留住一家或几家企业客户对于一个银行业分支机构来说至关重要。对于企业客户来说,虽然手工补息的规模对盈利的增益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若存款规模较高,相对应的补息资金就高,对利润的增长也能提供一定帮助。
如何良性揽储
近年来,银行揽储争夺战硝烟弥漫,面对严苛的KPI考核压力,一些银行人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突破,其中既有从业人员利用网购渠道,不惜自掏腰包,购买所谓的“揽储指标”,以此填补业绩缺口,实现任务达标;也有银行员工与贷款中介合作贴息,在合规边界上摇摆。
为从源头上约束高息揽储非理性竞争,《倡议》要求,银行应严格规范自上而下的存款利率授权管理,确保利率定价、利息支付、核算统计等工作合规有序,将手工补息纳入监测管理范围,完善系统建设,确保补息可追溯至相应单笔业务。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当前,银行净息差下滑压力显现,但不少银行仍热衷于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各种形式的高息揽储现象层出不穷。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不追求简单的规模增长和市场份额,既要保持存款业务稳定增长,更要将负债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未来,除了下调存款利率之外,银行应减少对存款的利息补贴以及利息之外的费用,进一步压降存款的隐性成本。
4月18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一季度金融运行和外汇收支情况。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也谈到,银行不该过分追求“规模”情节,邹澜称,“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有规模情结,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相关部门将加强对资金空转的监测,完善管理考核机制。”
谈及银行如何实现良性揽储,王剑辉进一步指出,首先,应建立标准和指引,能够兼顾合规性和利润增长的节奏,银行分支机构通过指引再制定经营模式,通过好的标准激发出好的经营行为,这是银行需要长期发展的方向。其次,要在资金使用度上提高效率,精耕细作来实现业务健康稳健发展。最后,银行还要走好差异化竞争路线,通过专业化服务和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关系。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