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走进生活还有多远
2024中关村(000931)论坛年会上,脑机接口成为热词之一。继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二号”,作为重大成果之一在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布后,4月26日,平行论坛“脑机接口创新发展与应用论坛”接力,再次发布了包括创新案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等在内的一系列重磅内容。可以预见的是,脑机接口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
当天的平行论坛发布了三项重要成果,包括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十大案例、《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30)(征求意见稿)》以及“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在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称,近年来脑机接口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其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够解决很多之前不能解决的问题,为科学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应用方面,顾晓松举例称,宇航员在太空中的一些通讯,正是借由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实现的。此外,医疗领域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在神经情感功能调节方面,脑机接口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麦肯锡的研究报告显示,2030―2040年脑机接口全球每年的市场规模可能在700亿―2000亿美元之间。另据《脑机接口技术发展与应用研究报告(2023年)》统计,截至2023年一季度,全球脑机接口代表性企业超500家;相关企业活跃在40余个国家,美国和中国的企业数量均破百,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但就目前整体情况而言,脑机接口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以医疗康复领域为例,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提到,脑机接口距离成熟应用“还差得很远”。赵继宗称,目前脑机接口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即便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是一个特定场景的“实验室”。
在赵继宗看来,脑机接口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要发展到成熟阶段,还有好几步路要走。比如即便是放眼全球,脑机接口用到的芯片也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临床试验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就像一些新药刚研发出来效果很好,但一段时间以后也可能逐步发现它的副作用,这是同样的道理”,赵继宗说。
对于平行论坛上发布的“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赵继宗提到,脑机接口已经形成产业共识,厂家在生产,医院也有需求将其进行临床应用,但目前尚未有相应的伦理规范落地,阻碍了医院的应用,“因此利用这样的机会发布这样一种共识,也能够为想开展脑机接口研究的单位提供相应参照,这对临床来说是一种很迫切的需求”。
根据公开报道,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洪波团队设计研发了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NEO技术,洪波曾提到,不考虑前期研发和生产成本的情况下,在临床试验阶段,一例微创脑机接口试验粗略计算需要花费30万―50万元。做完一系列大小临床试验,或需要入组数十例甚至更多的患者,背后的成本和风险都需要相关企业来承担。
更为关键且棘手的是,脑机接口技术还没有一个“橡皮擦”,不能保证输入的信息一旦出现问题能被有效纠正。“这就像是一个画画的过程,当你能不依赖橡皮一次性成画时,画技一定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但水平如果还不足够,就一定要借助橡皮才能更好地完成这幅作品”,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高小榕说。
北京商报记者 杨月涵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