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效控制疫情,经济损失最小

博融之坚 2022-10-14 6.3 W阅读
我国有效控制疫情,经济损失最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管筱璞 柴雅欣报道 世界卫生组织8月18日公布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报告新冠确诊病例已超5.9亿,其中,6440163例死亡。目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深度冲击,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予以应对。然而,不同国家应对疫情的态度和模式大相径庭,实际效果也千差万别。

不同的疫情防控模式会给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近期有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将主要国家疫情应对模式分为严格防控、偏紧防控、被动防控、消极防控四种,测算其经济损失。结果显示,不考虑宏观对冲政策影响,2020年至2021年严格防控模式下的经济损失率为2.3%,偏紧防控、被动防控、消极防控模式下分别为4.7%、6.8%、8.3%,表明有效控制疫情经济损失最小。

中国采取“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实现了各国在两年多前曾经寻求的目标:低死亡率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混乱

亚洲疫情持续处于焦灼状态,日本、韩国近一个月的新增确诊数据分别达到533万、262万,是除美国外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疫情之初,日本及时出台防疫政策,倡导民众佩戴口罩,管控人员流动;韩国则大面积实施核酸检测,对确诊病例严格管控,两国疫情均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防疫战线不断拉长,两国管控措施逐渐放松,以致陷入被动局面。

中国作为严格防控的代表,得到了外界的认可。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在题为《中国的新冠感染“动态清零”政策包含对别国的教益》一文指出,中国采取“动态清零”的抗疫政策实现了每个国家在两年前曾经寻求的目标:低死亡率和尽可能少的经济混乱。

各地抗疫实践一再表明,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才是最有效果、代价最小的防控。只有快速反应、科学精准,用最有效的办法在最短时间阻断疫情传播链条,以最快速度实现“动态清零”,才能尽量减少人力、物力与社会经济成本,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多时机和条件。

自2022年初奥密克戎BA.4、BA.5分支在南非被发现后,不过数月,毒株便扩散至欧洲、美洲、亚洲各地,带来全球新一轮疫情反扑。

5月,国内从输入病例中首次检出BA.4和BA.5。此后,西安、大连、珠海、上海、天津、青岛、北京及海南、新疆等多地报告发现BA.5亚分支或其进化分支。总体看来,由于BA.5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免疫逃逸能力强,引发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国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截至8月10日,安徽累计感染者近2000例,甘肃累计感染者近4500例,广西累计感染者超3700例……近期,多个奥密克戎感染超千例地区在较短时间内均实现了社会面新发阳性清零。

“这些成效的取得,根本上还是在于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央确定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采取科学严格的防控措施,以快制快,坚决控制疫情传播。”8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

郭燕红将应对经验总结为六方面:一是实行扁平化指挥和调度,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二是“快”字当头,快采样、快送样、快检测、快追阳、快流调、快排查、快转运、快隔离、快诊断、快报告,全力提高疫情处置的效率;三是统筹资源,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快速打好歼灭战;四是高效开展核酸检测,及时控制社会面传播的风险;五是快速流调,排查风险人群,力求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六是加强社区管理,强化四方责任,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严防新的感染增量发生。

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疫情防控是前提,稳住经济是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保障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疫情防控是前提,稳住经济是基础,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保障。”在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看来,这三条原则实际上是党中央对当前如何妥善处理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战略考量,是用系统观念应对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集中体现。

毋庸讳言,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回顾上半年,由于疫情带来的物流中断、循环不畅、停工停产等因素,对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造成一定困扰,这反过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经验,那就是有效控制疫情,经济损失最小。”董煜说。

董煜进一步解释,如果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疫情苗头,尽早把疫情管控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范围,就不会对大的社会面上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构成比较大的干扰。“如果算大账,我们通过一定的疫情防控举措,换来更大面上的经济社会总体稳定,换来物价大致稳定,换来出口基本稳定,这种代价是值得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曾打过一个比方: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抗疫举措,相当于为中国14亿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购买保险的成本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消费,目的是为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实践是最有力的说服。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我国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迅速采取防控措施,迎战德尔塔变异株,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基本用一个潜伏期(14天)就控制住疫情。这也充分说明,“动态清零”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科学的,是我国当前抗击疫情的最佳选择,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到“动态清零”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疫情防控策略。

消极防疫不能挽救经济,一些国家科学防控不断让步于政治利益,陷入“收紧-放开-疫情恶化-再收紧-再放开”的恶性循环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之际,部分国家选择逐步放宽甚至完全解除防疫措施。以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美国为例,回顾美国的抗疫之路,科学防控不断让步于政治利益,疫情阴谋论甚嚣尘上,戴口罩、打疫苗这些最基本的防疫措施都会激起强烈的党派纷争和民意撕裂,陷入了“收紧-放开-疫情恶化-再收紧-再放开”的恶性循环。

美国民众的生命健康是消极防疫的直接代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9363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04万例。累计新冠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据美国广播公司8月10日报道,自今年年初以来,全美已有超2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疫情。

有观点认为,“躺平”是为了挽救经济。在消极防疫模式下,美国的经济表现如何呢?

当前美国经济正面临“三高”挑战——高通胀风险、高债务风险和高资产泡沫风险。专家指出,这与防疫不力、不负责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密切相关。

疫情暴发后,美国政府视“救市”如“救火”,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多轮大规模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以此刺激美国经济反弹。“美国抗疫‘躺平’并非为了挽救经济,而是为了挽救某些人的特殊利益。这些举措让美国富裕阶层赚得盆满钵满,大批弱势群体成了美国政府抗疫‘躺平’的牺牲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说。

科学精准、动态清零,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

疫情扩散导致民众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是消极防疫显而易见的后果。而对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消极防疫的侵蚀更加潜移默化,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体现在劳动力供给不足、供应链紧张等多方面。在大规模超强政策的刺激下,经济表现短期内或许可以改善,但实际是以债务水平上升、通胀水平高企等一系列问题为代价,成本高昂,后患无穷。

疫情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算经济账时,我们需要首先看到:疫情对各国经济社会都会造成一定影响,病毒才是拖累经济的罪魁祸首,但是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对减少和控制这些负面影响存在着差别。

“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对于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关键要算大账、长远账、动态账。动态清零的灵魂就是发现早、控制早,把疫情消灭在萌芽中。事实证明,越是坚持动态清零,疫情就能越早得到控制,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影响就越小,就能为发展持续创造良好环境。从整体和长远看,以一段时间内精准控制发生疫情的区域,防止疫情扩散,换来的是最广大地区和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是更加宽松、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今年以来,疫情形势延宕反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趋艰巨繁重。只要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我们定能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最大程度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历史主动。




这是水淼·Zblog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试用版本发布的文章,故有此标记(2022-10-14 1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