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资金爆买!2月份净买入超去年一整年 谁在买?又在买什么?
大幅增量的北向资金显然成为2月29日的“显眼包”:全天净买入166.03亿元,创下7个月新高,这是北向资金连续第3个交易日净买入。
拉长时间看,北向资金的月度成交情况也颇具亮点。数据显示,2月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607.45亿元,为去年8月以来首次月度净买入,且净买入额创近13个月以来新高,同时 2月单月的净买入,也超过了 2023 年全年 437 亿的净买入额。
外资真的回来了吗?
北向资金再次净流入的背后,外资的动向持续受市场关注。对此,有券商分析,外资的阶段性撤出已至尾声,配置型外资正在小幅“回补”2023年8月以来撤出的缺口。也有机构人士认为,赚钱效应是影响外资流入与否的重要因子。
北向资金再现月度净买入
具体来看,今年2月的15个交易日中,有11个交易日均出现北向资金净买入的情况。
截至财联社记者发稿前,2月29日北向资金净流入前十席位数据尚待更新。而在此之前,北向资金曾在2月27日、2月28日连续2日净流入。
choice数据显示,香港汇丰银行席位在2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额最高,达19.43亿元,当天共有包括渣打银行香港、高盛(亚洲)、中金香港证券、JPMorgan Chase Bank,N.A. 、瑞银证券(香港)、摩根士丹利香港证券等7家机构席位的北向资金净流入额超过2.5亿元。
其中,高盛(亚洲)也是2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额最高的机构席位,达30.45亿元。在2月27日当天,有10家机构席位的北向资金净流入额在2.5亿元以上,其中,摩根大通金融(香港)、摩根士丹利香港证券等机构席位在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入额均超过20亿元。
而在上周三、周四,北向资金同样出现接连两日净买入的情况,彼时的数据也显示,北向资金净流入居前的以外资背景的机构席位为主。
整体来看,北向资金在2月合计净流入超600亿元。在北向资金重新净流入期间,A股在2月走出“V”型行情,沪指再度修复3000点关口,2月累计涨超8%。三大指数月线均收涨,终结此前月线6连阴。
外资出现新动向?
北向资金转向,终结了此前连续数月的净流出态势,意味着什么?在兴证策略张启尧团队看来,1月底以来北上资金大幅回流,成为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之一。
拆分外资结构来看,他们分析,外资配置盘已经连续加仓三周,1月26日-2月27日累计加仓超270亿元,是近期外资回流的主导资金。他们认为,除却宏观和流动性因素外,赚钱效应是影响外资流入与否的重要因子。
中信证券策略分析师李世豪则分析2024年1月以来,不同类型的海外资金流明显分化。其中,托管于内港资机构的资金在1月A股市场快速调整阶段大幅逆势净流入,在市场企稳反弹阶段恢复平静,春节后迄今参与度较低。
而备受市场关注的配置型外资在1月中上旬延续自去年8月以来的净流出,于1月26日企稳,近期已逐渐恢复温和净流入。具体来看,该类资金主体在2024年1月26日至2月26日期间累计净流入296亿元,截至2月26日持股市值为15580亿元(占北向整体77.4%)。
他还分析,交易型外资未呈现单边流入或继续流出的趋势,但近期双向波动明显放大。该类资金主体在春节前后若干交易日出现单日净流入或者净流出超百亿的情况,例如2月6日(+104亿元)、2月19日(-115亿元),2月21日(+125亿元),是北向资金近期出现单日大幅波动的主因。截至2月26日该类资金主体的持股市值为3146亿元(占北向整体15.6%)。
10只个股被北向资金增持超1亿股
由于2月29日单日的个股买入情况尚未更新,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有10只个股在2月被北向资金增持超1亿股。其中,工商银行、京东方A、农业银行被增持股数位列前三位,分别在2月被增持3.18亿股、2.94亿股、2.65亿股。
同期,中国电信、分众传媒、四川长虹为2月被北向资金减持最多的3只个股,分别被减持1.89亿股、1.5亿股、1.5亿股,这也是2月被减持超1亿股的个股。
兴证策略张启尧团队分析,配置盘和交易盘在加仓银行、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和新能源等与经济相关的资产上具备共识,此外,二者在减仓传媒、机械设备和轻工制造板块上也较为同步。但是,两类外资在汽车、电子和医药生物行业上产生较大分歧。
李世豪则提出“外资阶段性撤出已至尾声”的观点。他认为,配置型外资从2023年8月的最高点至2024年1月25日共累计净流出1615亿元,1月下旬启动回流之后,截至2月26日这一“缺口”缩小至1319亿元。
具体来看,他分析,在1月26日至2月26日的回流期间,配置型资金主要净流入行业包括银行(第5大重仓,+65亿元)、食品饮料(第1大重仓,+63亿元)、电子(第6大重仓,+43亿元)、非银(第7大重仓,+33亿元)、汽车(第9大重仓,+28亿元)等;不过电力设备及新能源(第2大重仓、+6亿元)、医药(第3大重仓,-32亿元)、家电(第4大重仓,-10亿元)等重仓行业并未看到明显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