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P一个月闭店两家,ZARA“三姐妹”全线退出

博融之坚 2022-10-09 8.85 W阅读

欧美快时尚品牌GAP在中国不再吃香了。

“要撤店了,快去薅羊毛。”近日,有不少用户在小红书、大众点评上奔走相告GAP的撤店信息。据时代周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多地的GAP门店正在清仓甩卖,进入关店倒计时。

2022年8月5日、6日,时代周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北京领展购物广场的GAP门店和位于天虹百货的GAP门店。两家门店的玻璃橱窗前均悬挂着“4折优惠”的醒目广告。天虹百货GAP门店的店员向记者表示,北京目前计划关闭上述两家门店,其他门店暂时没有接到闭店通知,门店关闭后,店员将被调去其他门店。

针对GAP门店的撤店情况以及后续门店布局等问题,时代周报记者以邮件形式联系GAP品牌方,但截至发稿暂未回应。

事实上,早在2020年,GAP就开始不断闭店,仅在北京就关闭王府井apm的首店、西单大悦城旗舰店、颐堤港店等多家重要门店。不仅是GAP,近年来,H&M、ZARA等快时尚品牌也逐渐在中国撤店。2022年6月H&M关闭了营业15年的位于上海淮海中路的内地首店。去年年初,ZARA的姐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就已经宣布关闭所有线下门店。7月31日,这三个品牌的电商旗舰店也一同闭店,这意味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清仓甩卖、匆忙关店、退居线上……国际快时尚品牌为何常常与这些字眼捆绑出现?中国人难道不再宠爱快时尚品牌了?

“2006年前后,国际快时尚品牌就已经大量进入中国市场。16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市场会成就新品牌,也会淘汰老品牌。”服装行业分析师马岗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经济的崛起,伴生着中国消费者对国货消费的自信心在增长,从而会让部分消费者转向消费国货品牌,也让欧美品牌的增长开始乏力。

GAP接连闭店

2022年8月5日晚7点,正值周五下班的高峰期间,领展购物广场客流明显增多,但进入到GAP门店的客流却并不多,且年轻消费者很少。店门口附近的展示台上没有摆放服装,货架区域的衣服也较为凌乱,早已没有之前整齐有序的场景。与此同时,店内循环播放着语音提示:店铺已经进入闭店倒计时,所有商品不退不换。

图源:GAP领展购物广场店 时代周报记者 穆瑀宸拍摄

而另一家位于天虹百货的GAP门店,也呈现出相似的场景。8月6日,记者来到该门店,店内只有不足十位顾客购物,且试衣间旁边的位置也堆满了杂物。收银台前的退货规定上显示,此家门店的促销时间为7月15日至8月15日。

图源:GAP新奥天虹工厂店 时代周报记者 穆瑀宸拍摄

“如果不是听说要闭店,我可能不会来GAP买衣服。”北京领展购物广场GAP门店内一位95后消费者向记者表示,“随着可选择性增多,GAP不再是我选购的首选品牌。”

领展购物广场GAP门店的店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因为要闭店了,打折力度比较大,最近不少人前来购买服装,一天可以卖出好几百件。“闭店是因为合同到期,8月27日将会是最后一天。”天虹百货GAP门店店员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门店将于8月15日正式撤店,所有服装不会再补货。目前门店里早晚两班倒,每班仅有两位店员。”

与如今门店的颓势不同,GAP也曾有过辉煌时刻。1969年诞生于旧金山的GAP,曾是美国国潮代表。凭借价低款多码全的牛仔裤、Logo卫衣、基础款T恤上衣等大众休闲风格服饰,GAP在迅速走红全美,逐渐走向世界。GAP年报显示,1989年-2000年,公司门店数量从960家增长至2848家。

但进入21世纪后,GAP的优势逐渐消失殆尽。其高速扩张门店拉动销售规模的增长模式逐渐失效,基本款的服饰也不再受到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青睐,业绩呈现出疲态。

据GAP集团2022年一季报显示,该季度公司销售额同比下降13%至35亿美元,线上销售同比下滑17%,店铺销售额同比下降10%,净亏损1.6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曾经引以为重的中国市场份额,也在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失势。2010年,GAP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定下全国1000家门店的目标。彼时,GAP在中国的首批旗舰店设立于北京和上海,上海的门店面积均超过一千平方米,其在北京王府井APM与朝阳大悦城的门店,开业时曾十分火爆。

与12年前相比,如今的GAP在中国的境遇已一落千丈。据新浪财经报道,GAP上海的门店也在撤店清仓,未来GAP在上海的门店将只保留南京路门店和两家奥莱店。此外,GAP位于长沙悦方ID Mall、松雅湖吾悦广场、方圆荟及时代奥莱折扣店的门店已经关店,其位于南京秦淮区水游城的门店也进入闭店倒计时。

“GAP们”败走中国市场

事实上,GAP如此密集的关店,早有预兆。

2021年3月,#GAP考虑出售中国业务#的话题曾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彭博社曾援引消息人士称,GAP正在考虑包括出售中国业务在内的潜在选项,以调整在中国的运营情况。彼时,GAP并未对该消息进行回应。

同时,从GAP当前的经营策略来看,其也正在对中国业务进行较大的调整。天眼查App显示,GAP关联公司盖璞(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共有190余家分支机构,但其中60余家已注销,注销数量占总数近1/3。

此外,2020年3月,GAP旗下品牌Old Navy在入驻中国6年后,关闭所有销售渠道,正式退出中国。

而GAP行路至此也与时机不巧有关,“国际快时尚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高峰期时,GAP并没有进入,而是高峰期过了之后,才进入中国,这就已经慢了一步。”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2002年,优衣库在上海开了第一家门店,2006年和2007年,Zara和H&M也先后入驻中国,同样将首店选择了上海。相较于早一步进入中国市场的快时尚品牌而言,GAP不仅错失了中国内地购物中心大发展带来的选址黄金期,品牌认知度的存在感也较ZARA、H&M、优衣库而言较弱。

曾经在多家快时尚品牌做过兼职店员的李佳告诉时代周报记者,“GAP是快时尚领域工作相对轻松的品牌之一,与优衣库和ZARA相比,GAP的客流量并不算高,因此在整理衣服、收银时工作强度较低。”她表示,“在GAP工作,主要是来货和上新的时候比较忙,其余时间会轻松很多。但与之对应的是,GAP的排班也会更少,挣得没有排班量大的优衣库多。”

值得注意的是,就当前情况来看,早已入驻中国的快时尚品牌,日子也并不好过。同属于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的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即将退出中国市场。2021年8月,美国快时尚品牌Urban Outfitters宣布关闭天猫店铺。比GAP更早进入中国的Forever 21先后两次进入并离开中国市场。英国品牌ASOS结束中国市场的运营后,TopShop和New Look也随后放弃中国市场。

对于GAP败走中国的根本原因,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国经济已完成增量向存量转变,诸多商品或服务供给从短缺变成过剩。从目前看,中国服装经过高速发展,已经高度繁荣,现在处于成熟阶段,行业消费达到峰值。目前行业市场处于存量市场阶段,不再有新增机会。”

国际快时尚品牌聚焦线下实体门店为主导,受疫情影响,其市场退出或收缩也是渠道策略之一。程伟雄表示,“国际快时尚品牌,与当前全渠道运营的本土中小型品牌相比,在产品的上新节奏上动作较快,频频挑战国际快时尚的全球供应链能力,尤其针对基本款、常态款、畅销款等冲击较大。而中小品牌和线上创新平台供应的产品品类更有性价比,价格更实惠,小批量产品的供应能力也更能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

快时尚品牌也讲新故事

当前,快时尚品牌主力军正在不断更新换代,一些新晋快时尚品牌快速崛起,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今年6月,韩国快时尚品牌Chuu的第二家门店在北京合生汇店正式开业,吸引了一众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即使是工作日,试穿衣服仍需要半小时左右的排队等候时间。小红书上,有关Chuu的相关笔记已经超过3万篇,内容多为穿搭、打卡。2021年5月,意大利快时尚品牌Brandy Melville在北京三里屯开业,刚开业时一度人满为患,需要排队一小时才能进店选购。

不仅如此,中国本土的快时尚品牌也呈现出崛起之势。在今年的618期间,创立于广州的品牌UR成为天猫女装销售品牌第一名(5月31日到6月20日),碾压了曾经蝉联女装冠军宝座的优衣库。

在当下,以90后和00后为主导的Z世代人群逐渐成为主力,个性、颜值、体验、自我表达等成为了消费的新标准。为适应消费需求变化,快时尚品牌们也开启了自救之路。

H&M试图用中高端改变其在中国,“廉价”“低端”的标签,开拓新的增长点,据其财报显示,2022年,H&M将投入约100亿瑞典克朗推动转型。ZARA正在考虑增加皮革和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使用,优衣库则选择与米兰奢侈品牌MARNIGAP合作联名,提升高端产品的占比。

另外,下沉市场也成为了快时尚品牌下一个必争之地。优衣库的新店选址覆盖浙江乐清、、湖北荆门、安徽淮南等二线以下城市,进一步深耕中国下沉市场。再度进入中国Forever 21则将首店开在了江苏泰州靖江印象城。

对此,王赤坤表示,“无论从相关国际产业转移看,还是产品生命周期看,包括GAP在内的诸多国际服装在中国都已经过了高速发展期,现在行业存于成熟阶段,行业发展红利消失,市场不但要与韩国同行激烈竞争,同时还要和国内崛起的服装斗争,更要和电商作斗争。欧美快时尚品牌们高端化、下沉市场等自救方式,恐怕不能达到预期。”

(应受访者要求,李佳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