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王晶晶
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2024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动力。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员孙德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进行。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补齐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不断提高其完整性。”孙德升表示,目前,我国产业体系完备,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但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细分行业还不够完整,尚存在缺项,尤其是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等“五基”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产业链供应链中一些关键环节还存在“卡脖子”问题,受制于人。破解“卡脖子”问题,必须依靠,也只能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补齐上述短板,不断提高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
孙德升表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只有不断提高先进性,才能确保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保持领先地位。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方面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彭俞超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应坚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方向,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技术创新环境,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一是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二是聚焦技术创新,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生命科学等产业。
另一方面,应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此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推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断推动国内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为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北京汇萃智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齐焱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引进和培养国际尖端人才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由金融科技专业人才进行决策管理和提供专业化服务;全面建好能源网、人才网、信息网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知识产权网“四张网”;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和市场经济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能;完善科研经费保障管理监督机制和高端人才引进、保护和发展的安全管理机制。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筑牢国家安全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产业链完整、可控、稳定,才能有韧性、够安全。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彭俞超分析,首先,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重点关注关系国家发展与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一是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的重点布局与统筹规划作用,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明确各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源向重点产业聚集,着力关注基础材料、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提高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其次,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能力。
促进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逐渐放宽市场准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力。最后,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应对能力,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重点关注产业链薄弱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孙德升表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要求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在平时平稳运行,在特殊时期保障基本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端产业、民生科技、国防科技等领域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安全性。
民建北京市海淀区企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易海分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宁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从全链条角度考虑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创新引领、优势互补、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同时,要发挥好平台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携手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大中小企业,实现供需匹配、协同创新,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